sy.jpg

12月,沈阳的天气仿佛更有冬天的样子。雪花飘飞,一轮又一轮,白了马路,也白了屋顶。与之相伴的,还有气温骤降,天寒地冻。“猫冬”,大概是很多人此时都想要的选择。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,词典里从没有这两个字。他们如战士一样随“令”而行,只为守护沈城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,保障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可以清澈流淌。

1702896264636026960.jpg

脱下大衣 泡在没膝的水里作业

李金路是沈阳水务集团管网管理中心抢修二队的队长,今年是他在供水抢修一线的第五年。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,他正驱车赶往一处抢修现场。实际上,上个周末,他几乎一直忙碌在抢修现场。

12月16日,皇姑区汾河街与香山路路口漏水,他和队员从下午一直忙到17日凌晨1时。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,李金路冻得直打哆嗦。从白天雪花纷飞到夜里的寒风彻骨,他说:“虽然很冷,但一看到供水修复,心里就暖了。”

12月17日中午,李金路又出现在皇姑区陵北街。由于一处直径500毫米的供水管插口漏水,他和队员们在围好作业面后立即施工。最初的挖掘是用钩机操作的,可只要见到管线后,大家就只能一锹一锹地挖,以确保管线安全。“我们得挖一个半小时,穿着大衣、戴着手套还好一些。”李金路笑着说。对他来说,最难挨的就是堵漏作业。由于是不停水作业,大家只能轮流脱下棉大衣,穿上皮衩,泡在没膝的水里操作。“最开始是冷,后来就是手啊、脚啊冻得疼,再后来就全木了。”李金路说,在水里作业不能戴手套,不仅不灵活而且还容易冻住,而临时的取暖就是在抢修车里待上一会。

当天,几位抢修人员一直忙到了20时30分,终于完成抢修。尽管李金路9岁的女儿再三叮嘱爸爸按时吃饭,但他和几位队员还是呛着刺骨的寒风错过了晚饭。

1702896452913082837.jpg

趴在雪上 排查水管线漏点

12月18日7时许,李新星就出现在了于洪区新加坡城花园小区。帽子、手套、棉大衣,大锤、钩子、听音杆,还有手电筒、各种测漏专用设备都是他出现场的标配。作为沈阳水务集团管网测绘处测漏科应急二队队长,李新星直言,每一个测漏员的日常大概率是“冬天卧雪,夏日伏地”。

新加坡城花园小区内有100多个窨井,由于低区居民反映水流小,需要排查所有的窨井才能锁定漏点,李新星组织两人一组进行摸排。由于有很多窨井被冻住了,他们要用随身携带的大锤凿开。同时,每个窨井都需要进行一个流程化的测漏:先观察是否有水,再用听音杆进行辨别,如果状况复杂还需要使用专用设备检测。

窨井遍布在小区各处,尤其在一些角落,雪后的地面洁白无瑕。这一大早,突然被印上了不同的脚印,脚印连接着一处处的窨井,像是一幅别致的雪景画。只不过,在这幅雪景画里还有一个个动人的画面:测漏员们趴在雪地上,拿着听音杆仔细地听着。“因为水管线比较深,一般都得两米多,为了能听得更仔细,我们都要趴在地上听。”李新星说。正是这样,冬天里,他们的作业还拥有了一个非常好听的说法,叫“卧雪听音”。

所幸,当大家排查了50多个窨井后,漏点终于被锁定,此时他们已经在外面排查了近三个小时。短暂的休整后,李新星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于洪区中油小区……

暖流入心 让他坚守14年

刘云鹏是一位资深的抢修员,今年35岁的他,在抢修岗位整整干了14年,如今他是沈阳水务集团管网管理中心生产管理科科长。12月18日下午,他忙碌在铁西区勋业五路的一处抢修现场。

“你能想象,冬天的夜里,作业设备被冻住,我们脱下大衣给它取暖吗?还有在一些水量较大的作业现场,为了防止衣服进水被冻住,我们就在防水皮衩里穿件短袖工装。”刘云鹏说,干这一行的辛苦,不是轻描几句就能切身体会的。14年里,他也曾想过换岗,可每次看着老百姓家里用水正常时,那念头一下子就没了。

“小漏不过夜,大漏一直修。”对于抢修人员来说,没有一个周末、一个春节可以自己说了算。“我们要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供水稳定,这份责任重大,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停下脚步。”刘云鹏说。正是这样一次次地坚持,一次次地看着水流恢复涌动,让他收获了至真至切的温暖。

去年冬天的一天,在沈河区文萃路的一个小区,刘云鹏和抢修人员从下午一直忙到19时许。摆在一旁的盒饭早已冻住,这时一位住户送来了两袋热乎的大包子。“芹菜和肉馅的,我能记一辈子。”刘云鹏笑着说,那顿包子吃得有滋有味,不仅是美味,更是感动。实际上,这14年的时间里,他吃过百姓送来的包子、饺子,也喝过冒着热气的热水和奶茶。这种暖意与心意,如一股股暖流,冲淡了每一个寒夜的冷。

本文来源:20231219日《沈阳晚报》02版